下定决心今天终于把”少先队活动月历“给初步完成了,按照当初的预想,接下来要做的是把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整理出来,包括来源典故、传说故事、承载理念等,以方便辅导员在活动中作为参考素材之用。
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与节气和亲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介绍“寒衣节”又称“祭祖节”,祭祖节是由于节气变化,于生者的御寒需要,而想到故去的亲人所产生的一个节日。为故去的亲人烧衣送衣只是个形式,它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更深层的意义是让生者在对亡人的祭奠中,引导人们尊老敬老,从而形成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十月一,送寒衣”。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十月朔”,又称“祭祖节”、“烧衣节”、“寒衣节“。农历十月一日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民俗专家介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农历十月为孟冬。农历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而农历十月初一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
春夏秋冬往复循环,十月为孟冬。十月一日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由生者的御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于是产生了“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在外地,有将纸裁成衣服的样子后烧掉的,在洛阳则主要是烧五色纸,意在为故去的亲人送衣服料子。与此同时,人们还会在路边烧一些五色纸,意为向那些没有子孙的孤魂送寒衣,是行善之举。
“寒衣节”的民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据《荆楚岁时记》、《清嘉录》等记载,“十月一,送寒衣”的风俗是起源于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孟姜女寻到埋葬丈夫的那段长城,长城脚下哭祭丈夫,并把带来的棉衣烧掉。后来,人们就有了送寒衣的风俗。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形成于唐朝。这个故事的蓝本是流传于春秋战国时的“杞良妻”的故事。
民俗专家认为,虽然这是个传说故事,但却提供给我们一个信息:送寒衣的风俗极有可能就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民俗专家们认为,早期人们送寒衣时烧的是真棉衣,后来才演变为烧纸衣。但又是什么时候发生这一变化的呢?
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说明什么时候改用烧纸衣,但有许多民俗专家认为,唐朝以后人们才改烧纸衣。
最早送寒衣烧纸是要到坟上烧的,但后来由于人口流动速度快,许多人离开原籍到外地谋生,“十月一”这天无法到坟前烧衣,故而产生就在自家院落或路上烧纸送寒衣的民俗。
根据民俗,祭祖节这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烧纸,为故去的亲人送寒衣,再加上现在人多数要到马路的十字路口去烧纸,于是有人戏称祭祖节就是“马路烧纸节”。
不能把祭祖节简单理解成“烧纸节”。
据考,农历的十月一日,是周朝的腊祭日,也是秦代的正月初一,历代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后世历法改制,人们便逐渐把十月一日当成了祭祀亡灵的节日,于此日为死者烧纸钱、送冥衣。
而且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寒衣节的由来传说
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不过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有关民间于十月初一"烧献""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记载,直到宋代才出现于文人的风土记述中,如果说寒衣节是先秦时就形成的,那就很难对这么长一段时间内的记录空白作出合理解释。所以,也有人推断寒衣节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给亡人烧纸习俗的由来
相传与一位精明的造纸商有关。汉朝时期,有位名叫尤文一的秀才,苦读寒窗十几年,未能获取功名,便投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
尤秀才为人精明,不久蔡伦便把技术全部传授于他,蔡伦死后,尤秀才继承蔡伦的造纸业,并且比蔡伦更胜一筹,造出的纸又多又好。但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出的纸卖不出去,为此,尤秀才茶饭不思,没几天,竟闭上眼睛死去了。
左邻右舍知道后都过来帮助料理丧事,尤秀才的妻子对大伙说:“家境不好,没有什么可以陪葬,就把这些纸烧给他做陪葬吧。”于是专门派一个人在尤秀才的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起来,嘴里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所有在场的人都被吓坏了。尤秀才却说:“我真的活了,是烧的这些纸把我救了这烧的纸到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还了债,赎了罪,阎王老爷就把我放了回来。”
这件事传出后,一位有钱的老员外对尤秀才说:“我用金银陪葬,不比纸值钱得多吗?”尤秀才说:“金银只能在阳间使用,不能带到阴曹地府去不信打开棺材看一看,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毫没动。”员外听了点头称是,并买了尤秀才家大量的纸,于是买纸的人一下子多起来,尤秀才的纸供不应求。
其实这是尤秀才和妻子设下的一个计策,为了多买一些纸,才上演了这曲死而复生的戏因此,给死人烧纸的风俗便一直流传下来。
关于寒衣节诗词有哪些?
七绝·寒衣节
青烟日落更黄昏,
路火千堆处处痕。
寄与亡魂焚币尽,
冥途冷远念家尊。
七绝 黯神伤
新麻裁出锦衣妆,
跪向西南黯神伤。
故人泉城且莫待,
满把纸钱寄冥乡。
七绝 寄哀思
街头今夜送寒衣,
亏欠亲情心自知。
忽忆人间房股事,
聊将一并寄哀思。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
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七律 思故人
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七 律 雪忧
鹅毛久见折天颜, 鸿雁何曾过北关。
怎奈雪娥扬海浪, 难为单橹破冰患。
寒衣可到孤门暖? 赋象依然百树弯。
袖手大言争桂魄, 襄王再莫恋巫山!
五言 寒衣节
幽明隔两界,
冷暖总凄凄。
处处焚火纸,
家家送寒衣。
青烟升浩渺,
别绪入云霓。
旧貌应难忘,
慿谁问老衢?
寒 衣 节 (之一)
总是在这样的日子
让灵魂相见
寒气从树梢而来
深入我们的内心
直至脚下的土地
踩着枯叶的脆响
在如水的夜凉里行走
我们的亲人在寒风里
衣衫单薄 形容枯槁
他们的天堂干净而冷
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
我们只能在梦里伸手
与他们相握
在若有如无中寄托我们
的爱和忧伤
他们含辛茹苦
留下我们在这个世界
延续梦想 留下我们
在寒冷到来的时候
为他们送上御寒的衣裳
我们的亲人付出生命
付出大爱
我们的亲人索取简单
简单的一些纸张
然后是纸张的火苗
在火苗里教育我们
怎样把亲情
温习 铺张
送 寒 衣 (之二)
风,卷起十月的伤痛
漫过山川 河流
从故乡一路赶来
听的见父亲沉重的脚步和
母亲轻轻的咳嗽
城市的高楼被
泥土的味道熏染
满街的花花绿绿
是要送给亲人的寒衣
虔诚地捧在手里
仿佛触摸到了他们
冰凉的身体
我们的亲人总是
逆光而行 在太阳的背面
隐藏他们的艰难和奢望
在无月的今夜赶来
和我们无语相对
PS:2014寒衣节是2014年11月22日,也就是农历的十月初一。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